opt_ban

产业运营

OPERATION

中国未来产业图谱④|上海未来产业政策支持居首 广州北京二三位

发布日期:2024-12-21      阅读:     
返回列表

  新京报贝壳财经梳理发现,截至2024年上半年★★,上海已针对核电产业、商业航天、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多个细分领域出台多方面发展措施。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基金已完成设立准备工作,并接连出台了《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操作指引》《上海市支持科技创新主要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等相关税收优惠措施。此外,上海在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滚动发布应用场景创新重点任务★★★,对标杆性示范项目给予奖励。

  对未来产业扶持力度较强的还有杭州、深圳★★★、福州三个城市★★,三地分别基于产业扶持政策整体重心,给予未来产业不同方面的重点支持。

  《报告》显示,未来产业政策综合评价来看★★★,26个万亿城市和6个准万亿城市未来产业政策评分总体分为4个梯队,上海、广州★★、北京、杭州、深圳、福州六个城市的政策支持综合评分在12.5分及以上,领先其他城市。

  广州未来产业政策综合评价排名第二,除了针对未来产业进行发展规划★,2024年,广州对未来产业的扶持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集群建设★★。

  今年★,广州推出了《广州市关于优化空间载体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市2024年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等政策,保障未来产业用地情况★,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量子科技、纳米科技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用地供应。

  福州则在科技项目立项、科技贷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2022至2023年★,福州市科技局签约战略合作银行增至6家★★★,面向科技型企业可投放各类融资金额达417★★.6亿元★。

  未来产业已成为当前各地“跨越式增长”的发展密码——科技赢在未来★★★,万亿城市成为★★★“先发力量”。十年前布局“未来★★”的城市如今已尝到了★★★“甜头”。回顾新晋万亿城市合肥、常州过去五年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它们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的潜力早在其布局未来产业时便已显现。

  自2022年末起,万亿城市和准万亿城市陆续出台未来产业扶持政策,加速培育新发展动力★★★,抓住发展窗口期。新京报贝壳财经从专项政策发布、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经济激励、人才引进、产业聚集协同发展六个方面衡量各地对未来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并按照一定权重综合形成政策支持维度评价(满分15分)。

  在准万亿城市中,唐山对未来产业扶持力度相对较大★★,与苏州、重庆、无锡、武汉★★★、南京、东莞共同位列第二梯队;徐州则主要处于第三梯队★;此外,厦门★★★、大连、温州、沈阳四个城市相对排名靠后★★。

  常州则是较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聚集江苏时代、上汽动力电池、中创新航等一众动力电池企业★,又先后引进比亚迪★★、理想等整车企业★★★。2018年,常州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增长24★★★.2%;到2020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跃上千亿元台阶,地区生产总值相较2018年增加近1000亿元。

  在国家政策指引下,近年来,地方政府陆续出台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支持本地未来产业发展,为增强发展动能和重塑区域竞争优势发力。

  上海未来产业政策综合评价排名第一,作为较早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在评价体系六大维度均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2022年9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的目标,并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五个领域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该方案还强调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推动落实税费减免★、补贴和人才吸引等政策措施。浦东新区作为上海未来产业重要先导区★★★,于2023年7月发布《浦东新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细化上海未来产业发展策略和技术方向★★,还规划了“创新核-先导区-集聚区-特色园-加速园”的多层次发展布局。

  杭州更加注重未来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新成果转化★★。2023年,杭州未来科技城提出将对未来产业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800万元的个人奖补,还与相关企业签约共建集成电路测试人才培训基地与量产公共服务平台,培育高质量人才。2022年底,杭州提出全力建设成果转化首选地目标★★★,接连发布《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政策措施》《杭州市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关政策★★,成立5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发布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1.0。

  7月9日,在★“中国经济向新而行”夏季峰会深圳分论坛“新质生产力下的中国智造”中★★,新京报贝壳财经首次发布《2024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G20)创业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推出★★★“2024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通过梳理六大未来产业方向中初具规模的21个产业共710万余条企业数据★★,对32个万亿GDP城市及准万亿GDP城市的未来产业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综合城市政策★★★、科研基础等,挖掘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潜力。

  深圳除了给予未来产业相关企业人才、资金等支持★★,还着力推动成果产业化★★★。2022年深圳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2023年《深圳市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强化未来产业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能力,开展新品检测、试验、分析及验证,将采用事后资助方式★★,按专项审计后确认费用的30%★、单项最高不超过300万元予以资助★★★。

  作为我国经济又一大中心城市,北京对未来产业的政策扶持在延续发展高精尖相关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今年北京还上线了首份产业地图★,覆盖一、二★、三产,融合高精尖产业、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重点领域★、未来产业、现代基础设施产业,30余个重点行业,同时配套产业政策导引,形成“地图+政策”的立体化导引,为企业在京投资与发展提供精准的产业导向★★。

  此外,广州6月挂牌成立投资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并发布《关于新时期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提出重构招商体系★★★、强化招商统筹、创新招商模式、突显招商优势、加强队伍建设等五项任务。据广州日报报道,投资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将以按产业分★★★、按企业跑、按项目招的思路,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将针对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大招商服务力度。

  地方政府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还在萌芽阶段的未来产业而言★★★,扶持政策为其发展壮大提供助力和重要★“养分★”。政府不仅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还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手段,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能否通过调配资源来驱动生产要素流动,通过政策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集聚与未来产业链融合发展,是地方政府助力未来产业崛起的重要命题★★★。

  自“十四五”时期,北京着力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同时,也提出抢先布局一批未来产业。2023年★★★,北京发布《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布局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基因技术等六个未来产业方向20个具体产业。2024年,北京将有效投资作为重要抓手,预计将安排超百亿元政府投资★★,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今年上半年★★,北京已有8只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聚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也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加强相关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培育★★,支持关键技术产业化,为未来产业提供生长土壤★★★。

  作为十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万亿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从毫无存在感的安徽省会成为“最牛城市风投★”。这一变化,正是由于合肥当初抓住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并使之成长为其发展的最大增量★★★。目前,合肥有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在合肥★★★“科学岛”上★★★,依托国家大科学装置及相关科研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同总额超过11亿元★★★,科技成果孵化企业百余家。